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指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進一步闡明了垃圾分類的重大意義在于提升社會文明,帶動綠色發展,核心問題在于促進全民參與,養成良好習慣。
深入學習和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端正、提升和深化對實行垃圾分類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對承擔著培養人才和傳播文明重任的學校如何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在垃圾分類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垃圾分類與環境教育有著什么樣的關系?為此,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劉建國。他多年來致力于在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領域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引領性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技術與管理體系、生物質廢物資源化技術、危險廢物新型處置技術等。
近年來,劉建國以堅實的研究成果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依托,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及處理科學普及與宣傳教育,剖析糾正生活垃圾分類及處理方面存在的片面認識,提出生活垃圾分類及處理技術路徑、管理策略,多次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環球時報》《中國建設報》《中國環境報》《中國科學報》、北京衛視、浙江衛視、廣東電視臺、深圳衛視、東方衛視等主流媒體及人民網、中國網、光明網等新媒體訪談或應約發表專題文章,在行業內和社會上起到了一定的引領作用,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影響。
環境教育:劉老師,您好!感謝您抽出寶貴時間,接受《環境教育》專訪。關心垃圾分類的人都知道,您作為垃圾分類研究領域的“大咖”,文章經常出現在各大媒體。今天想請您從環境教育的角度,來談談垃圾分類與學校教育的關系。
劉建國:垃圾分類是立德樹人成才的有效載體。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垃圾分類就是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具體而微的形式,因此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劉建國教授參加深圳市垃圾分類大講堂并作專家報告
學校的第一使命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立德”,核心在“樹人”。立德樹人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具體的實踐,其目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底色應是遵守法紀、履行責任的合格公民。
我們在生活中產生了垃圾,也就意味著制造了污染,按照要求在源頭做好垃圾分類投放就是我們作為公民應盡的基本責任。垃圾分類就是一場潛移默化的公民教育。試想一下,對個人而言,垃圾分類不過是想做就做、舉手之勞的小事,如果連這點小事都不肯做或做不好,如何堪當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任呢?反之,垃圾分類又是單調重復、毫不起眼的瑣事,如果我們連這種瑣事都能一絲不茍堅持不懈地做好,成才的道路上還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堅持做好的呢?
我所在的清華大學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其中首要的是價值塑造。價值塑造就是擁抱文明、推動文明。垃圾分類是社會文明的標志和要求,必然是大學文明的標志和要求,而且大學作為社會文明的策源地、集散地,在引領和推動社會文明進步方面肩負重任而且責無旁貸。大學推動垃圾分類承載著特殊的育人意義,本身就是一種潤物無聲的價值塑造。
環境教育:在校園開展垃圾分類,對于學校和學生而言,有什么積極意義?
劉建國:垃圾分類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抓手。生態文明不會從天而降,也不能僅靠政府謀劃、企業制造,更需要全民的廣泛參與和不懈努力。承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當代學生能否真正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對美麗中國藍圖能否早日成為現實意義重大。垃圾分類雖是小事,卻關系生態文明的大局。垃圾分類是垃圾處理的一種先進理念和高級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處理系統效能與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但其意義遠不止于此。
劉建國教授參加北京衛視“春妮的周末時光”傳播垃圾分類理念與知識
對學校而言,垃圾分類是一種更加精細化的管理模式,無疑也將帶動校園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創新,促進師生生活、學習與工作衛生條件改善與環境質量提升,但其意義也遠不止于此。學生與教職員工通過親自動手參與垃圾分類,在適度不便利帶來的“痛感”中,會更加體會到垃圾問題、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更加意識到垃圾問題、環境問題與我們每個人的行為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強化其環保意識和環境責任,引導其養成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習慣,在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真正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就是埋下生態文明的種子,使學生和教職員工將 “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經濟”等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各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當中,在生產環節減少垃圾的產生,扭轉目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局面。只有越來越多的人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并將這種“素養”轉化為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的自覺行動,垃圾分類才能由“盆景”變成“園林”,進而匯成“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帶動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環境教育:校園開展垃圾分類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劉建國:垃圾分類是“行勝于言”的生動實踐。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新時代精神的重要特征。垃圾分類不是吹吹打打唱高調,不是絮絮叨叨講故事,也不是指指點點挑毛病,而是典型“知易行難”的事情,重在人人行動,貴在長期堅持。從這個意義上講,垃圾分類與“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新時代精神高度契合。目前我國推動垃圾分類進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居民知曉率高、支持度高,但實際參與率低,長期堅持參與率更是極低,大學也不例外。
從我國部分垃圾分類先進城市面臨的困境來看,即使城市建成了現代化、多元化的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由于居民參與率低、準確性差,分類垃圾的品質也無法滿足分類處理設施的要求,導致分類處理設施難以正常穩定運行并發揮應有效益,反過來又影響了居民源頭分類的積極性,使垃圾分類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死循環。只有居民不斷提升垃圾分類投放的參與率和準確性,政府不斷提升分類收運處理系統的匹配度和穩定性,兩端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才能走出垃圾分類的死循環。相對而言,設施建設的難度較低、進度較快,而全民參與的難度較高、進度較慢,因而人人動手、全民參與成為盡快走出死循環、實現良性發展的突破口。
我所在的清華大學“行勝于言”的校風和“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響亮口號彰顯了清華人的特質,激勵無數清華人“擼起袖子加油干”,“真刀實槍”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做貢獻。垃圾分類就是要做到“行勝于言”,就是要提倡“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在校園扎實推進垃圾分類,引導廣大師生員工親自參與,長期堅持,養成習慣,成為自然,就是“行勝于言”的生動實踐。
環境教育:學校在推動垃圾分類工作中應該發揮什么作用?
劉建國:學校在推動垃圾分類工作中應該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認識的深度決定工作的精度。相對而言,各級各類學校人才薈萃,知識密集,組織嚴密,管理方便,環保公益社團活躍,在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需要推動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工作固然千頭萬緒,但是沒有哪一項工作能夠像垃圾分類一樣能夠讓全體師生員工都親自參與其中,成為“美麗校園,美麗中國,我們都是行動者”的鮮活寫照。學校推動垃圾分類,必須與“育人”目標結合起來,賦予其“立德樹人”的深刻含義。以垃圾分類為載體,推動師生公民教育、綠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師生個人文明水平。以垃圾分類為載體,推動校園“法治”“精治”“共治”,可以提升校園社會文明水平。以垃圾分類為載體,帶動綠色教育、綠色生活、綠色消費,可以提升校園生態文明水平。每個師生都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親自動手參與垃圾分類,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真正成為垃圾分類的行動者、建設者,而不是旁觀者、批評者,在推動垃圾分類這一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部署、著力推動的“關鍵小事”中發揮師生群體應有的示范引領作用。
環境教育:說到“行勝于言”,您在垃圾分類科普教育方面不遺余力,但您自己在家做垃圾分類嗎?具體是怎么分類的呢?
劉建國:垃圾分類乃舉手之勞但難在堅持。我個人從2006 年搬新家后開始做垃圾分類,到現在已經十余年了,一直在堅持,不管樓下有沒有配備分類垃圾桶,更不管有沒有“先分后混”,因為我始終認為,垃圾分類投放是我們作為垃圾產生者應盡的責任,我們產生垃圾在先,應該先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名正言順地要求后端做到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而且垃圾分類實際上是一個習慣問題,習慣的養成絕非朝夕之功,需要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劉建國教授應邀參加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并作為專家發言
我將垃圾分類了,避免了不同垃圾組分之間的交叉污染,至少可以給城市中還廣泛存在的拾荒者提供一些方便,他們分揀出可回收物更容易了,分揀出的可回收物品質也更高了,對環境保護和公益民生也有一定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我作為家長,給孩子做了一個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而然也就跟著我養成了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我們總在講“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如果大人不帶頭積極參與做出表率,娃娃長大了依然沒有養成習慣,又會寄希望于他們的娃娃,一代又一代不斷“重復昨天的故事”,垃圾分類永無成功之日,社會文明水平也不可能提高。
毫無疑問,我長期堅持親自參與垃圾分類,個體實踐經驗較為豐富;再加上長期專業從事垃圾處理教學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一系列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研究項目,專業實踐經驗較為豐富。個人實踐經驗與專業實踐經驗結合起來,輔之以“理工男”在系統思維、科學方法、國際視野方面的優勢,讓我對垃圾分類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更深刻的體會、更獨到的見解。對個人而言,垃圾分類實際上就是舉手之勞,本身沒有技術門檻,也不需要額外花費時間,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長期堅持確實不容易做到。一旦堅持下來了,就會成為良好的習慣,成為我們“素質”的一部分,折射出我們個人以及社會的文明水平。
說到具體的分類方法,我可以介紹一下我的經驗。垃圾的種類固然不勝枚舉,但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產生的實際上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樣、那么復雜。目前大力推行垃圾分類的城市,都有比較具體的垃圾分類名錄,只要留心看一下,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大部分垃圾的類別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根本沒有到考驗我們智商的水平。塑料瓶、易拉罐、紙箱紙盒紙袋、廢舊報紙雜志、玻璃容器、廢舊金屬、廢舊衣物等,屬于可回收物。有售賣廢品習慣的,可以直接售賣;沒有售賣廢品習慣的,可以將廢紙箱或塑料袋本身當成一個可回收物收納容器,定期投放到垃圾桶站即可。還有一類是有害垃圾,主要包括水銀溫度計、過期藥品、日光燈管、充電電池、殺蟲劑等,這類廢物只是偶爾產生,產量很小,而且可以存儲,在家累積存儲一段時間,投放到專門的收集容器即可。有的社區還沒有設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可以暫時投放到其他垃圾桶。這兩類除外,家里面實際上只需要配備兩個垃圾桶,一個裝廚余垃圾,主要就是菜幫菜葉、剩菜剩飯、瓜果皮核、茶葉咖啡殘渣等,另外一個裝其他垃圾,主要包括散碎包裝、污損紙巾、清掃塵垢、衛生用品等。只要配備了這兩個垃圾桶,投放時“條件反射”分別投放即可,根本不需要額外花費時間。
為降低分類投放難度,避免大家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糾纏不清徒耗精力,有一個原則大家可以記住:暫時不清楚所屬類別的可以先按其他垃圾投放!因為與其他垃圾對接的處理設施是焚燒發電廠或衛生填埋場,本來就是容錯能力較強的混合垃圾處理設施。
歸根到底,垃圾分類投放是我們作為垃圾產生者、作為公民應盡的責任。如果我們不愿意參與垃圾分類,可以找到無數個借口;如果我們愿意參與分類,則只需要一個理由,那就是責任。你怎樣,中國的垃圾分類便怎樣。